唱好“雙城記”,下好“一盤棋”!自2021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啟動以來,粵黔兩省建立起新的結對幫扶協作關系,仲愷高新區與黔西南州安龍縣從此結下“山水情緣”。多年來,兩地同頻共振,資源共享,依托“兩地互訪、園區共建、勞務合作、組團幫扶”模式,在產業協作、基礎設施、教育醫療、鄉村振興等領域開展合作幫扶,切實走出了一條“安龍所需,仲愷所能”的東西部協作之路。據統計,3年來,仲愷高新區投入惠·黔東西部協作資金1.2億元,重點圍繞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方面推進實施項目68個,為安龍縣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注入強大動能。
在貴州省安龍縣,一座嶄新的工業園區——仲愷·安龍共建工業產業園正如火如荼地運作著。走進園區,標準化廠房整齊排列,寬闊的道路與綠意盎然的環境相映成趣,處處彰顯著蓬勃的發展活力。在貴州昌潤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們忙碌在各自的生產線上,緊張而有序。這家曾位于安龍縣小微企業創業園的企業,自2023年8月仲愷·安龍共建工業產業園正式開園后,便作為首批入駐企業之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園區的功能配套與良好環境,為企業增添了發展的信心與底氣,促使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新的生產項目。
仲愷·安龍工業產業園的建成,是新一輪東西部協作的標志性成果。自協作啟動以來,仲愷高新區與安龍縣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深度協作,實現了資源共享與互利共贏。該產業園以安龍縣豐富的資源優勢為基礎,聚焦地方產業提質增效與承接東西部產業轉移,由惠州仲愷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直接參與開發建設,旨在打造成為東西部協作的示范園區、珠三角產業轉移的聚集地以及兩地合作的橋梁。
2023年8月28日,仲愷·安龍工業產業園正式投入運營,截至目前,入駐園區企業4家,企業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預計年產值達6.2億元,創造就業崗位約900個。全面投產運營后,預計產業園可引進企業15家以上,年產值超8億元,稅收超4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超2000個。
仲愷·安龍共建工業產業園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兩地產業協作樹立了典范,更為東西部地區的共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深化產業協作,仲愷和安龍兩地樹立“一盤棋”思路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同向發力,不斷完善政策機制保障;并且聚焦企業發展融資、審批服務等方面需求,搭建多要素保障體系,吸引更多東部企業落戶安龍縣,已引導44家廣東企業到安龍投資興業,到位資金達18.37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19041人。三年來,仲愷高新區累計投入產業協作資金7075萬元,實施產業協作項目27個,為0.6萬戶1.4萬脫貧人口增收1.3億元,進一步增強產業協作和協同創新。
眼下,正值秋冬菇采摘旺季。在安龍縣食用菌冷鏈物流項目的初加工廠房內,100多名工人正在對剛剛采摘下來的香菇進行加工,剪菇腳、分裝烘烤、打包裝袋,各道工序井然有序,現場一片繁忙景象。貴州黔山百味公司初加工工廠負責人周忠柱說:“安龍香菇現在是大量上市的時候,屬于秋冬菇旺季,每天采進來的鮮香菇有40000至50000斤,每天加工干菇40000斤左右。”
消費幫扶是東西部協作的重要內容,是書寫兩地攜手共進的一篇大文章。安龍縣以食用菌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全縣食用菌產業種植面積達3.6萬畝。結合安龍資源優勢和仲愷的產業發展優勢,仲愷高新區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2100萬元,與安龍縣合作共建“惠黔東西部協作共建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園區內貴州安龍黔山百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食用菌冷庫8052.24㎡、初加工廠房5079.76㎡、深加工廠房7942.6㎡及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全力推進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安龍縣農特產品出山鋪路搭橋。
仲愷高新區與安龍縣在農產品銷售方面也展開了緊密合作。10月25日,2024年仲愷·安龍東西部消費協作幫扶助農產品秋季推介活動在惠州仲愷高新區順利舉行。活動現場,惠州市住廣汽車電裝有限公司、惠州億緯集能有限公司、廣東省美尚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與黔西南饗歐匯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安龍縣農產品采購協議,簽約金額近300萬元。參會商家同與會嘉賓深入交流,現場達成銷售額30余萬元,達成意向合作訂單近400萬元,以實際行動詮釋“山水情誼”。
此外,仲愷高新區專門設立了“黔西南農產品(仲愷)展示展銷館”和“‘黔貨出山’仲愷科融體驗館”,多次組織安龍農特產品企業到仲愷舉行銷售推介會,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知名度,拓寬了銷售市場。自2021年至今,銷售額已達8.9億元,帶動了近4000名農民受益。下來,仲愷高新區將繼續加強資源共享,做好農特產品、文旅消費供需對接,推動“黔貨出山”“粵客游黔”,在挖掘內需市場上拓展新空間。
民生協作
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民生領域一直是仲愷高新區東西部協作工作的重點。
近日,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蔣淑紅圓滿結束了為期三年的醫療援貴任務,返回仲愷。作為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對口幫扶安龍縣人民醫院的重要一員,蔣淑紅自2021年9月起,與產科副主任醫師杜瓊英一同遠赴貴州,開展醫療支援工作。在安龍縣人民醫院,蔣淑紅充分發揮自身兒科專業優勢,積極參與新生兒科和兒科的危重癥救治工作,成功救治了多個危重癥患兒,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贊譽。
援貴助醫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輸血”,更要“造血”,“帶去”不忘“留下”。為提高科室業務水平,充分發揮“組團式”醫療精準幫扶模式,她因材施教,幫助科室規范和完善危重癥的早期識別、早期干預及急救流程,有效提升了科室業務水平。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蔣淑紅在籌建兒童重癥醫學科(PICU)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她主動延長幫扶時間,全力協助學科建設,在她的指導下,安龍縣人民醫院兒童重癥醫學科順利通過了驗收,切實保障了當地兒科患者的生命安全。
仲愷援貴干部人才不止一個蔣淑紅醫生。鄉村振興,貴在得人。不拘一格,做好“選派”文章;言傳身教,做好“培養”文章;人盡其才,做好“使用”文章……在教育醫療等民生關切的重要領域,來自仲愷的“智囊團”組團獻策,對受扶單位進行深度幫扶,持續推動公共服務補短板,取得了積極成效。
2021年以來,共實現仲愷高新區與安龍縣33所中小學開展結對協作,醫院結對3家,鎮鎮結對5個,村村結對2個,完成村企結對45個,社會組織與村結對3個。其中,在教育醫療幫扶方面,創新開展“組團式”幫扶,3年來投入教育協作資金1283.6萬元,實施教育類協作項目6個,惠及安龍師生6000余人;3年來投入醫療協作資金594萬元,實施醫療類協作項目7個,惠及醫護人員及群眾4000余人。同時,仲愷高新區還選派了多名黨政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到安龍縣掛職交流,促進了兩地人才資源的共享與互補。
此外,仲愷高新區還積極協調企業參與東西部協作,為安龍縣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通過籌集社會捐贈資金實施鄉村點亮工程、打造“我在貴州有個園”項目、引入廣東鄉村振興“四小園”建設經驗等措施,仲愷高新區有效推動了安龍縣鄉村建設的發展,提升了鄉村面貌和人居環境質量。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接下來,仲愷高新區將聚力實現更高水平的產業融合、優勢互補目標,繼續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消費協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精準發力,奮力譜寫仲愷·安龍東西部協作新篇章。
(惠州日報 劉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