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我們需要將回收的廢液運回供應商處進行處置,不僅路途遙遠、成本很高,還有長距離運輸及貯存的環境安全風險。”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M13生產部經理陳遠明說,2023年起,該公司通過建設NMP循環利用中心,開展戰略合作,構建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
陳遠明介紹,該公司配套建設總規模10萬噸的NMP原料自行利用裝置,目前已完成一期5萬噸的建設目標。通過就地利用NMP回收液,企業實現了NMP在園區內的循環使用,從源頭上有效避免了委外運輸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
據初步統計,目前該公司NMP的回收率已達到99.6%,純度達到99.9%。作為省內首個鋰電池工廠配套NMP自行利用裝置案例,在滿產情況下,估測每年可減少運輸過程碳排放量1900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就地利用和循環回收促進資源化利用,高質量助力“無廢城市”建設。與此同時,該項目也為企業降本增效帶來了積極效益,預估一期項目年收益達到1.4億元,并為當地創造一批就業崗位,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歷經多年快速發展,億緯鋰能已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質量鋰電池平臺企業。近年來,該企業深入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對鋰電池制造過程、產品交付、固體廢物處置等環節進行積極探索,數智賦能推行生產過程的極致制造,研究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投資建設廢舊鋰電池再生利用項目,推動建設鋰電池行業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減污降碳,打造新能源行業“無廢工廠”典型標桿。
“ 在源頭減量方面,我們通過不斷追求極致制造,導入工藝技改及精益改善方法。”億緯鋰能循環經濟部經理陳敬洪介紹,通過這種方式,該公司不斷提高產品良率,節約材料,減少制造過程中各工序環節的固體廢物產生及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可減少上千噸的廢棄物產生和上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億緯鋰能不斷提升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打造出惠州市新能源電池行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建設的新樣板。
深化綠色轉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無廢城市”建設。2022年4月,惠州市被列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十四五”時期“無廢 城市”建設名單,同年9月,《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印發。“十四五”期間惠州實行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將其作為城市精細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窗口”和展現惠州風采的重要載體并不斷向前推進。
在此過程中,仲愷高新區堅持走在前列,于2023年9月在全市各縣(區)中率先印發實施方案,確定“1+5+N”工作任務,共設定47個指標、8項重點工作、69項工作任務,18項重點工程、50個“無廢細胞”,并分年度實施。當年,仲愷完成對大件園林垃圾收運系統的完善工作,建設完成日處理120噸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并建設完成一批“無廢城市細胞”。
今年以來,仲愷高新區圍繞“無廢城市”建設目標、實施路徑繼續發力。目前已完成3個“無廢醫院”的醫療廢物智能收集試點選址布點工作,2個“無廢園區”階段性建設、市級“無廢學校”試點已基本完成,“無廢鄉村”評價細則初稿已擬定,“無廢鎮街”建設正在草擬實施方案。
“展望未來,仲愷高新區將以‘無廢+制造’為重要抓手,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深化全區綠色轉型。”市生態環境局仲愷分局有關負責人說,接下來仲愷將持續推動全區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夯實“無廢”發展綠色根基,為惠州“無廢城市”建設貢獻仲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