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并非指沒有固體廢物產生的城市,而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如何將這一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仲愷高新區給出了答案,2023年9月仲愷高新區在全市各縣(區)中率先印發《仲愷高新區“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實施方案》聚焦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最終處置、保障能力、群眾獲得感5個方面,謀劃實施“1+5+N”工作任務,確保“無廢城市”建設落地見效。
多核驅動,擘畫“無廢城市”新藍圖
仲愷高新區正以綠色為筆,繪就“無廢城市”新圖景。在綠色制造領域,榮獲一批國家級、省、市級榮譽: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16家,省級綠色工廠6家,市級綠色工廠18家;國家級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2個;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78種;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3家、國家級綠色設計示范企業2家。綠色制造名單數量走在全市前列。
重點推進區環境生態園項目(一期)建設,建成后年處理生活垃圾約36.5萬噸、年處理餐廚垃圾約4.38萬噸,有效補齊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能力短板。
數字監管同步升級,謀劃推進仲愷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建設項目,打造集水、氣、土、地下水、固廢及污染源為一體的監管網絡,以“數字天眼”守護仲愷高新區生態環境安全。
技術攻關,工業領域“變廢為寶”
在東江高新科技產業園,一場“無廢”變革正在悄然發生。例如,雪榕生物利用玉米芯、麥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自主研發菌類培養基,將田間廢料轉化為培養基原料,實現價值再生,年消納固體廢物達5.4萬噸。伊利乳業推進污泥趨“零”技術落地,采用生物膜法取代傳統的活性污泥法,每年可削減700噸活性污泥,實現污泥趨“零化”。
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在“無廢園區”建設目標的引領下,推進產業綠色轉型。例如,康冠公司采用量子點發光材料,采用循環利用的材料替代傳統材料,達到更低的屏障要求和更高的涂層合格率,實現節能減耗;德賽電池實施全鏈條降碳減排,通過搭建能源管理系統,智能優化設備運行參數,年節電超300萬度,減少碳排放1609噸。
仲愷高新區率先在全市開展“無廢集團”試點,以龍頭企業為支點撬動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億緯鋰能通過建設NMP循環利用中心,實現NMP在園區內的循環使用。目前NMP的回收率接近99.6%,純度達到99.9%。位于仲愷高新區的TCL綠色循環分揀中心,將大量的液晶顯示面板包裝材料,通過智能分選、清洗、重新塑形等方法,讓“工業邊角料”搖身一變成了新產品包裝。
創新治理,打造“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在“無廢城市”建設的征程中,仲愷高新區以開拓者的姿態勇立潮頭,積極汲取各地先進示范經驗,探索開展醫療廢物智能回收體系和智能監管等示范項目,推動區域固廢管理的創新與升級。
在醫療廢物管理方面,在全市率先引入醫療廢物智能回收柜,醫護人員通過智能終端輕點預約和掃碼投放,即可實現精準定位、自動稱重、實時記錄等功能,構建起醫療廢物全生命周期在線追溯體系,大幅提升醫療廢物管理效能。
在危險廢物智能監管方面,泰和電路、粵豐環保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危險廢物“五即”和“五在線一編碼”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危險廢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方面,通過智慧環衛平臺,實現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前端分類、中端收運和末端處置全過程實時高效監管。同時推行“固定路線、固定時間”公交式收運模式,加裝北斗定位系統,對偏離規定路線的異常情況及時追溯核查,提高生活垃圾收運效率,保障運輸規范有序。
“無廢”文化,構建全民共建格局
仲愷高新區積極推進“無廢城市細胞”建設,各園區、鎮(街)以機關、學校、企業為對象,累計建設60多個“無廢城市細胞”。
仲愷高新區以環境生態園為載體,建設全市首個“無廢城市”展廳,通過圖文介紹、案例展示、環保游戲互動等,系統呈現“無廢城市”建設內涵與成效,逐步構建全社會“無廢城市”建設共建共享格局。
在仲愷高新區,一場“無廢城市”的綠色變革正在悄然展開。從鄉村田野到工業園區,從學校到社區,每個“無廢城市細胞”都在為這座城市的綠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進程,為“美麗中國”建設增添更加亮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