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會在關鍵節點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回顧這75年的歷史長河,惠州經歷了無數的變遷,其中1992年無疑是一個值得銘記的關鍵節點。這一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仲愷高新區,仲愷正式進入“高新時間”。
舉棋落子,擼袖實干。從起初的寥寥數家企業,到如今高新技術企業超千家;從單一的電子信息產業,到如今新能源電池(新型儲能)、超高清視頻顯示、電子信息產業等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從昔日的百業待興,到今日城鄉面貌的日新月異……從0到1、從1到N,三十余年來,仲愷高新區以奮斗為名義,以創新為筆觸,將昔日荒蕪的城郊僻壤,繪就為一座創新驅動的科技之城、產業集聚的未來之城、助企便民的活力之城以及宜業宜居的生態之城。
產業集群
產業為根,握指成拳釋放產業集聚效應
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五星”示范基地、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
翻開惠州發展版圖,以上“國字號”牌子的線索都指向了惠州城市以南半小時經濟圈內的一個區域——仲愷高新區。透過一頂頂閃耀的桂冠,清晰地折射出一個園區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砥礪奮進、向“高”而攀的過往和未來。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92年,那時,一條路筆直向南,目之所及,鄉野農田望不到邊。彈指一揮間,仲愷高新區如今面積達345平方公里,2023年正式邁入千億園區行列,GDP高達1007.15億元,同比增長10.1%,“千億高新”從夢想照進現實。
探尋其產業發展路徑,可謂一產帶一鏈,一鏈興一群。在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下,仲愷產業發展的“滾雪球”效應正在加速形成。
走進位于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的旭硝子顯示玻璃(惠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旭硝子惠州公司”),一塊塊礦石原料在這里經過“千錘百煉”,變成全球最大的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用玻璃基板原板玻璃,隨后送往深圳完成研磨、陣列、彩膜、成盒等工序后,再回到位于仲愷高新區的TCL華星惠州模組廠。在那里,玻璃面板與偏光片、芯片、電路板等零部件集合到一起后,再供給TCL、茂佳科技等終端產品生產商,最終生產出來的一臺臺智能超高清電視,銷往世界各地。作為一家高清顯示產業鏈最上游的龍頭企業,旭硝子惠州公司從2015年落地仲愷,到今年4月,四期項目實現量產,它見證了仲愷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的壯大崛起。
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是仲愷高新區深耕多年的“拳頭”產業,這里匯聚了TCL、旭硝子、華星光電、茂佳科技、康冠、高盛達科技等諸多強勁骨干企業,實現平板顯示產業上游、中游、下游全覆蓋,擁有全國配套最齊全的“玻璃基板—面板—模組—整機”多個細分領域的全產業鏈布局,已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超高清視頻產業終端制造之城”。
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是仲愷高新區高擎產業立區大旗,強力推動產業集群建設的一個縮影。
作為惠州“3+7”工業園區中的一個國家級園區,仲愷高新區被定義為我市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重要平臺。翻開仲愷高新區產業規劃藍圖,思路非常明晰:制造業是仲愷的立身之本、強區之基,圍繞“5+1”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路線圖、施工圖,掛圖作戰、按圖索驥、聚力招引一批頭部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高端人才團隊,推進“多鏈協同”,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蘢”的“熱帶雨林”。
如何更為直觀地理解?
謀略上,從頂層進行謀篇布局,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支柱產業,傾力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核心引擎,在堅持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形成了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與增材制造等5大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5+1”現代產業體系。
空間上,秉承空間集約、企業集中、產業集聚理念,規劃建設兩個千億級產業園區,北部是潼湖生態智慧區和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南部則是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聯動快速發展的東江科技園、惠南科技園,形成了“1+1+2”千億級產業園區發展版圖。同時為招商引資企業快速落地提供“拎包入住”服務,量身打造25個現代化標準廠房項目。
行動上,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抓住鏈主型企業培育,以一個個龍頭企業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增強產業鏈韌性,激活內生動力,加快形成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慧能源等千億級產業集群。
如今,在超高清視頻顯示方面,仲愷是省市共建的超高清視頻產業基地、省級4K電視試點示范城市以及省級超高清視頻產業園;在智慧能源方面,正致力打造“光(光伏)、儲(儲能)、端(終端)、信(關鍵信息技術)”協同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集群聚集區,其中新能源產業集群已挺進國內第一方陣,儲能電池出貨量位列全球前三,擁有億緯鋰能、德賽電池、贛鋒鋰業、豪鵬國際、首航新能源、拓邦電氣等頭部企業;在智能終端方面,培育了德賽西威、華陽通用、博實結等優質企業,形成了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
創新驅動
創新為魂,蓄積高質量發展不竭動能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立園之日起,寫入仲愷高新區基因里的使命和擔當。作為惠州市技術創新活躍、產業特色突出的重要基地,仲愷高新區的發展呈現出“高”與“新”的鮮明特質。
走進仲愷高新區東江科技園,廣東微電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車間里一派繁忙景象。這家主要從事微型鋰電池研發制造的企業,自2017年成立就迅速崛起,2022年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3年鋼殼紐扣電池出貨量排名全國第一、全球第二。高速發展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有力支撐。據介紹,該公司擁有超過500項專利,是國內微型電池領域擁有最多專利的公司。
放眼仲愷,像廣東微電這樣的“明星企業”還有不少。
廣東泰一高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廣州數據交易所共建全國首個低空行業數據空間;廣東辰奕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智能遙控器及智能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迄今全球總銷量達5億支;聚飛光電專注于國內背光LED領域,其小尺寸背光市場份額全球第一,LED封裝背光市場份額全球第四……正是這樣一家家重視自主創新的企業聚沙成塔,不斷激活出仲愷“高新”發展內生動力。
該區始終以創新驅動為強大動力,聚焦打造一流創新生態,鼓勵企業研發與創新,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成功探索出了一條依托自主創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的發展之路。
經濟繁茂之樹,必在沃土中崛起。這里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省級孵化器3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8家、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1家;省重點實驗室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7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152家,5年間凈增長56家。“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全鏈條孵化體系已初現雛形,建成孵化載體22家。
沃土之上必結碩果。截至2023年,仲愷高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已有987家、高新技術企業1036家,總量居全市第一。已形成381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308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6家省級單項冠軍企業(產品)、2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3家國家級單項冠軍產品企業的梯度培育格局,還培育上市企業10家,不斷擦亮“仲愷智造”金字招牌。
全區累計獲得中國專利金獎2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0項,省級專利獎12項;累計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7家,示范企業5家,省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27家;全區通過知識產權貫標認證112家。區內企業德賽電池、億緯鋰能、九聯科技榮獲首屆惠州市政府質量獎,德賽西威榮獲第七屆廣東省政府質量提名獎。
經過三十余年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所需的主體要素、資源要素、環境要素與仲愷高新區高度耦合。
營商環境
改革為槳,打造與時俱進營商環境
仲愷高新區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其破冰前行的改革和塑造的發展新優勢。
若問如何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激發產業園區新效能?仲愷高新區正在進行的增值化政務服務改革給出了答案。該區行政服務中心聚焦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推進政務服務向企業身邊延伸,先后在人工智能產業園、中集智谷產業園、鶴灣5G智慧產業園、艾瑞克斯產業園、松海智造灣產業園建設5個政企分廳,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充分利用政務分廳廣泛分布、覆蓋全面、資源豐富的優勢,前移服務關口,聯合多個相關部門,將住房公積金、海關、戶政及出入境等業務延伸至政務分廳,提供更多精準化、個性化的衍生服務。
近年來,仲愷高新區始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突破口,下好優化服務“先手棋”,不斷刷新服務亮點,通過建立工業用地掛牌信息互通、政府采購“一張網”、專人專班跟蹤服務、“容缺受理”綠色通道等工作機制,在全市各縣區中率先實現了同步發放電子營業執照與電子印章,企業開辦網辦率高達99.90%,推出企業開辦全流程套餐服務,由9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簡易注銷登記公示時間也由45天壓縮至20天。
此外,仲愷高新區還創新實施“凈地交付”“拿地動竣工”等機制,打造了“重點項目企業包”“重點項目政務服務隊”“惠企服務包”等服務模式,并與多個地區簽訂了政務服務合作協議,實現了“跨域通辦”。同時,建立了線上供需對接平臺“愷企通”,實現了“線上+線下”產業鏈對接,進一步擦亮了服務企業“新名片”。
在不斷完善提升政務服務大廳功能方面,仲愷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實行“一窗通辦”政務服務模式,共有22個部門869個事項納入一窗通辦。其中納入自然人“一窗通辦”的有3個部門92個事項,納入法人“一窗通辦”的有22個部門777個事項。同時,持續推出了“零跑動雙向快遞服務”“周六延時服務”等便民舉措,讓企業群眾辦事更加便捷高效。
改革步履不停,一系列創新工作,看似波瀾不驚,實則靜水流深,在一個個量變中布局、醞釀,吸引了眾多企業紛紛落戶仲愷高新區。截至目前,已經有5000余家企業在該區安營扎寨。十余年的砥礪奮斗,使得該區企業數量增長1000%以上,為全區經濟發展提供“硬支撐”。
接下來,仲愷高新區將繼續以改革為槳,深化“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推動“賦權強鎮”,鞏固拓展重點領域改革成效,充分釋放發展潛力和強大動能,打造與時俱進的營商環境,為城市和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宜居宜業
民生為本 產城融合塑造發展新格局
驅車行駛在仲愷大道,道路寬闊暢通,沿線的綠化與高聳的輕軌、拔地而起的高樓交相輝映,新建成的一個個公園如明珠點綴其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成為居民觸手可及的幸福;新學期伊始,惠州市第一中學仲愷校區迎來了初一新生,這里不僅有寬敞明亮的教室,而且學校校長、副校長、骨干教師均由惠州一中本校調派,讓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鏡頭一轉,沿著蜿蜒的村道駛入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以嶺南風為主題的新牌坊十分引人注目,柏油馬路平整干凈,農田里瓜果飄香,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美麗鄉村新圖景次第展開;夜幕降臨,金星村村委會門前新修通的道路兩旁,彩燈亮起,一路延伸到華僑星空營地,附近鎮村的年輕人來這里聽音樂、品啤酒、啖燒烤……
這片聚集眾多國內外巨頭和科技企業的土地,不僅創造了千億GDP,更生活著近20萬常住社區居民,以及超35萬異地他鄉而來的“追夢人”。仲愷高新區崛起的不只是一座產業高地,更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回望仲愷在探索發展的城市進程中,前期粗放型產業的規模擴張,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給城市發展留下了空間利用不合理、土地低效運轉、資源過度消耗以及城鄉建設不夠規范等弊端。
城市發展要“里子”也要“顏值”,近年來,該區通過仲愷大道沿線城市更新,大力推動城市面貌改變、人居環境提升;以路網搭建為抓手,推進市政道路建設和改造;通過堅持精建細管,推動城市建設擴量提質;通過高位推進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持續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新格局。
如今,這里已構建起涵蓋鐵路、城際軌道、高速公路及陸路運輸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綜合交通網絡。贛深高鐵、廣汕高鐵、莞惠城際等相繼建成,區內設有仲愷高鐵站及多個輕軌站點,實現了與深圳、東莞、廣州等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快速連接,尤其贛深高鐵極大地縮短了仲愷與深圳的時空距離,仲愷站至深圳北站僅需18分鐘,融入了大灣區半小時經濟圈;高速路網在區域內呈現出“二橫二縱”布局,以武深高速、長深高速為縱向主脈,潮莞高速、河惠莞高速為橫向動脈,總里程累計約達65.4公里;積極響應惠州市“豐”字交通主框架,構建了“一環八射、五橫五縱”的內部交通格局。
在城市拆遷騰退地和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等區域,仲愷高新區規劃建設了一批公園,見縫插針、因地制宜地拓展綠化空間,目前“10分鐘公園綠地服務圈”已然成形:仲愷大道沿線城市更新項目已建成長度約9.8公里(雙向約19.6公里)的連片綠化帶;惠環公園、松山公園、中星公園、御湖公園、五一公園等9個公園陸續開放,新增公園綠地14.26萬平方米;曙光公園、金融中心公園也正按計劃有序推進建設。
在教育方面,一所所現代化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全區新開辦6所公辦幼兒園,新增學前教育公辦學位約2000個;同時推進12個在建、新改建學校項目,建成后可新增優質公辦學位1.6萬個。如今,在仲愷高新區,不僅家門口“有學上”,還能“上好學”。
近年來,乘著“百千萬工程”這股東風,仲愷高新區更是以“頭號力度”推進“頭號工程”,形成抓經濟拼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全新景象。如今,通向仲愷高新區的道路四通八達,沿路而行,一個個項目向前奔跑,一家家“硬核企業”落地生長,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產業飛躍而升……仲愷高新區原來“城中有村、村中有廠”混雜的城市面貌已煥然一新。
一路走來,仲愷高新區以“加速度”奔跑,是發展能級和位勢的提升,也是仲愷在惠州發展全局中更為有力的擔當。未來,仲愷高新區將始終秉承“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初心使命,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創新驅動中披堅執銳,在改革開放中破局前行,以實干實績再創全面建設國家一流高新區新局,為惠州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